
书籍信息
定价76.00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版次1
出版时间2018年01月
开本16
作者侯幼彬
装帧平装
页数381
字数360000
ISBN编码9787112211296
开具电子发票,如需发票请在提交订单时备注里填写:
发票抬头:********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联系邮箱:*****@***
书籍简介
侯幼彬先生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生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是我国建筑历史与理论领域著名学者,在建筑学术界深受赞誉。曾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学术委员会委员,《城市建筑》编委会主任。
著有《中国建筑美学》(获“1999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三等奖、第十三届北方十省市(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2003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三届中国建筑图书奖,并被教育部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中国建筑艺术全集•中国美术分类全集20宅第建筑(一)北方汉族》等专著,发表多篇文章。参编《中国近代建筑总览》一书获1998年度建设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目录
一、家史片断
﹒老照片里的祖辈、父辈
﹒网上查到的外公史料
二、童年﹒少年﹒今日同窗
﹒漂泊童年
﹒读书少年
﹒“一中”同窗
﹒“五中”四友
三、清华园的匆匆过客
﹒遭遇“分科”
﹒点滴启蒙
﹒“荒岛”插曲
四、哈尔滨岁月
﹒“哈工大”循环
﹒美学发烧友
﹒三十而“婚”
思索
﹒提纲挈领编《图说》
七、触碰中国近代建筑:“软”接触
﹒从s型曲线说起
﹒参编“建筑三﹒友圈
﹒安家哈尔滨
五、在“软”字上做文章
﹒第二次“发烧”
﹒多向度探试
﹒惊喜“模糊性”
﹒应急的献礼
﹒定格“软”传统
六、讲“软软”的课
﹒半个世纪一门课
﹒从“描述性”转向“阐释性”
﹒博采众“软”
﹒无形的备课:“软”史”
﹒梁思成先生改稿
﹒跟刘敦桢先生编教材
﹒大百科改稿
﹒参编《总览》
﹒教材改版:确立“现代转型”主题
﹒撰写《虞炳烈》
八、一本“软软”的书
﹒聚焦中国建筑美学
﹒借用“绳圈”图解
﹒从单体建筑形态切入
﹒组群范式:庭院式布局
﹒伦理理性:突出一个“礼”字
﹒物理理性:抓住一个“因”字
﹒追索“建筑意”
﹒意境探析Ⅰ:召唤结构
﹒意境探析Ⅱ:鉴赏指引
九、“软”的升级:读解三“道”
﹒退休后的写作
﹒释“有无之道”
﹒建筑之道Ⅰ:本体论的审视
﹒建筑之道Ⅱ:艺术论的审视
﹒中国建筑之道Ⅰ:从“基本型”说起
﹒中国建筑之道Ⅱ:多层面“有无”诠释
﹒中国建筑之道Ⅲ:用“有”极致和用“无”范例
后记
【编辑荐语】
侯幼彬口述历史《寻觅建筑之道》历经三年终于与读者见面了,侯幼彬先生是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美学家,一生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本书中,86岁的老人通过优美的笔触和深沉的回忆,将自己大半个世纪以来一心求学问道的经历娓娓道来。透过让人动容的文字,使人深切感受到那曾经战火连天的岁月、颠沛流离的生活、缺粮少票的年代,他是如何凭着坚定的意志、对知识和尊严的渴望、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珍爱和忠贞安然度过。有趣的是,侯先生还因为自己丰富的家族背景和人生际遇,把民国以降,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像珍珠一样穿在了一起:林觉民、林徽因、梁思成、刘敦桢、董大酉、虞炳烈、汪坦、莫宗江、常沙娜等等。本书不仅是一位世纪老人的个人回忆录,也是一本浓缩了的20世纪知识分子心灵史。
继《建筑轶事见闻录》(刘先觉著)、《一隅之耕》(潘谷西著)之后,《寻觅建筑之道》为“建筑名家口述史”丛书第三册。口述史丛书面向建筑学界老一辈建筑学人,其中大部分学者为继梁(思成)、童(雋)、杨(廷宝)、刘敦桢等第一代中国现代建筑学者以降的第二代中国建筑学人与建筑师,他们多出生于战乱之时,经历了新中国的崛起与历次历史运动对建筑学科的冲击和影响,专业上多受教于梁、刘等第一辈建筑学家,而如今却大多已是耄耋之年。他们之中每一位独特的人生经历与探索之路本身就是学科历史的一部分,是需要留存和积累下来的无价财富。(易娜)